5月27日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魏泓教授来我院做了一场题为“基于无菌动物的功能微生物组研究”的学术报告。钱莉副院长主持了学术报告。
魏教授在报告中系统介绍了无菌动物和功能微生物组的概念和研究内容。魏教授以无菌动物的概念、无菌动物能否继续发挥独特作用、未来如何发展以及如何从基础研究拓展到应用研发等问题导入,引出无菌动物是目前微生物组研究的核心技术工具,功能微生物组研究牵引无菌动物发展。并系统介绍了无菌动物在因果、筛选和评价中的作用。魏教授首先介绍了基于无菌动物功能微生物组研发流程,并进一步以探索无菌动物异于有菌动物的时空特性及其形成机制、无菌动物存在的合理性与差异性、无菌小鼠肠道菌群移植确定其与重要疾病表型因果关系、重要疾病基因与微生物互作研究、无菌动物与基因工程动物技术的整合、宿主与肠道菌群相互促进发育等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无菌动物在比较、移植、互作与发育四种基础研究方法中确立因果关系与分子机制的作用。在筛选与评价方面,魏教授通过多种案例详细介绍了无菌动物在生物药与功能微生物研发评价、精准营养评价体系、人源化无菌动物模型等方面的应用,例如三重人源化小鼠在肿瘤免疫生物治疗辅助微生物产品筛选中的应用、人源化类器官培养组及新菌种的发现、纳米材料对菌群及宿主健康的影响评价等,最后,魏教授在报告中总结:功能微生物组牵引无菌动物创新发展;因果、筛选与评价三个功能引擎驱动无菌动物规模化、多样化和功能化,推动无菌动物高速、高水平、高效发展。
魏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结合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无菌动物与功能微生物组在因果、筛选与评价中的应用。参会的老师和同学受益颇多,深刻感受到了无菌动物与功能微生物组的强大魅力,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使用无菌动物和功能微生物组解决更多的医学难题。
魏泓教授是中国实验动物学会无菌动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致力于开展基于无菌动物因果、筛选、评价的功能微生物组研究,为抑郁、精神分裂症、结肠癌、乳腺炎、重症肌无力、骨关节炎、肠道潘氏细胞溶菌酶释放、β细胞胰岛素释放、肺癌免疫生物治疗、睡眠等重要疾病或生理病理表型微生物组研究提供动物模型技术支持。魏教授以无菌动物与遗传工程动物技术解析微生物组与宿主基因组功能及其互作等的研究,建立了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无菌动物平台,形成了模型动物与功能微生物组研究创新技术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