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导师工作 > 正文

导师介绍

王苇

姓名

王 苇

性别

出生

年月

1973.03


工作

单位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

专业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邮箱

waywang@126.com



任现职期间论文、著作、科研课题、成果情况等(300字左右)

一、近三年SCI及中华系列论文

1. Zhou, LJ# (Zhou, Long-Jiang);Wang, W# (Wang, Wei);Zhao, Y (Zhao, Yi); Liu, CF (Liu, Chun-Feng); Zhang, XJ (Zhang, Xin-Jiang); Liu, ZS (Liu, Zhen-Sheng); Li, HD (Li, Hua-Dong). Blood Oxygenation Level-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Early Days: Correlation between Passive Activation and Motor Recovery After Unilateral Striatocapsular Cerebral Infarction. JOURNAL OF STROKE &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2017, 26(11):2652-2661.

2. 赵义,王苇*,周龙江,张新江,李华东,李郑,杜芳,王礼同.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针刺诱导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研究[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7,25(10):904-909.

3. 赵义,王苇*,周龙江,等.针刺健康志愿者河谷和外关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初步研究.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7,39(5):355-360.

4. 周龙江,王苇*,张新江,赵义,等.BOLD-fMRI联合DTI技术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磁共振研究中的应用.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6,36(12):894-899.

5. 周龙江,王苇*,刘振生,等.Gateway球囊碎栓联合动脉内溶栓治疗复杂颅内及颈动脉系统急性闭塞一例.中华放射学杂志,2016,50(11):896-897.

6.Wei Wang, Longjiang Zhou, Yi Zhao, et al. 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BOLD-fMRI) combined with diffusion-tensor imaging (DTI): a comparison of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fter stroke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and normal subjec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 2016;9(2):2768-2776.

二、著作

1.脑脊髓血管病基础与临床/参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

2.医学影像临床手册/参编.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

3.比较影像学/参编.-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4

三、科研课题

1.全身MRI技术对转移性肿瘤全身检测的临床价值

扬州市政府2007年度社会发展科技计划(第一负责人)

2.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评估与治疗

江苏省卫生厅2008年面上科研课题立项(第一负责人)

3. DTI和BOLD-fMRI技术联合应用:评价神经纤维束的完整性对针刺中枢神经作用机制的价值研究

江苏省科技厅2011年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第一负责人)

4.颅内动脉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的临床价值研究

2013年扬州市政府立项课题YZ2012129(第一负责人)

5. DTI和BOLD-fMRI技术联合:脑卒中后神经纤维束损伤对针刺中枢神经作用机制影响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2013市级医学重点人才项目(第一负责人)

6.有氧运动对儿童执行功能区可塑性影响的多模态磁共振成像追踪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编号31300863)22万,2014.3-2016.12(第三名)

7.基于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追踪研究有氧运动对儿童脑执行功能区的影响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基金(编号141113),2014.3-2017.2,1.8万美金(第三名)

8.有氧运动对聋哑儿童脑功能连接和执行功能影响的多模式功能磁共振研究 院级课题重点项目,2015.7-2017.6,6万,第一负责人

9.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对针刺治疗帕金森病运动功能障碍神经作用机制的研究

江苏省卫生计生委指导性项目(编号:Z201618)4万,2016-2018年,第一负责人

10.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在探讨针刺治疗帕金森病运动功能障碍神经机制中的应用研究

扬州市科技局重点研究计划——社会发展YZ2016073,2万(第二名)

11.有氧运动促进儿童执行功能发展的脑网络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1771243)2018.1-2012.12. 63万,(第二名)

12. 糖尿病瘦素-下丘脑-NPY轴调节通路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2017年高层次卫生人才“六个一工程”科研项目编号:LGY2017030,6万元,2018.01.01-2010.02,第一负责人

13.三维无创磁共振多对比度血管壁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江苏省卫计委面上课题(第三名)

14.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2018年江苏省第五期“333工程”科研资助项目,序号196,2019.01-2020.12,10万元,第一负责人

四、科研成果奖

1.内源性示踪剂磁共振灌注成像:流动敏感交互式反转恢复技术的临床应用

2003年扬州市卫生局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2.流动敏感交互性反转恢复磁共振灌注技术

2004年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3.功能磁共振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2006年扬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4.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脑出血的早期诊断和检测中的应用

2007年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排名第二)

5.全身磁共振扩散成像的临床应用

2010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一等奖(排名第四)

6.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技术的改良

2010扬州市卫生局医学引进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7.脑出血灶周损伤机制及干预措施对其影响的研究

2010年江西省九江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

8.脑出血灶周损伤机制及干预措施对其影响的研究与应用

2010年江西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三)

9.脑出血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及临床应用

2011年扬州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10.穿通动脉供血区急性孤立性脑梗死的临床与影像

扬州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排名第三)

11.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高分辨磁共振成像的相关研究

2015年泰州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排名第二)

12.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技术的持续改进

2016年扬州市卫计委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排名第二)

13.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2016扬州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三)

14.DTI和BOLD-fMRI技术联合在评价脑卒中运动功能损伤及针刺效应中的应用

2017年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二等奖(排名第一)

15.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评价脑卒中运动功能损伤和针刺神经效应中的临床应用

2018年扬州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排名第二)

16.偏瘫肢体早期被动运动BOLD-fMRI成像在卒中临床预后评估及康复训练计划制定中的应用

2018年扬州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排名第三)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江阳中路136号19号楼825 邮编:225009 电话:0514-87978824
Copyright © 2019 扬州大学医学部研究生教学与管理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